歷經各種現代思潮洗禮的台灣,在接納世界的同時,也將自己推向世界。當台灣作家因作品被翻譯成外語,走入世界文壇之時;也有國外學者因此而認識台灣文學,進而加入了創作、研究的領域。 至今,台灣已成為全球華文文學最重要的活動場域,透過出版,跨越地理疆界,開展出華語語系文學的可能版圖;而隨著數位新時代的到來,台灣文學與世界的連結更加緊密,文學書寫形式的改變,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作家,增添台灣文學的多元發展,結纍出豐饒的果實。
1949年後,台灣以「自由中國」為定位,在中華文化的宣揚以及僑務政策的推動下,吸引不少華裔僑民來台取經,或求學,或從事文學活動;同時,因為國際的冷戰結構,台灣與香港文化圈而得以有所交往。1980年代以後,台灣的文學獎以及出版條件,激勵華文作家跨越地理疆界,紛紛在台灣綻放異彩。
作為一種前衛書寫,數位文學肇端於1980年代;1990年代,「電子佈告欄系統(BBS)」問世,作家在傳統寫作的白紙黑字之外,有了新的書寫媒介與創作形式。2000年前後,網路新聞台、部落格等紛紛設立,平面媒體優勢不再,以往的文學發表形式改變了。在虛擬的空間裡,讀者不再只是被動閱讀,他們可以主動即時、雙向的參與文學傳播,網路已然賦予人們更親近文學的新空間。
主要為與杜國清往來之傳真信件。有關在美國發行的《台灣文學英譯叢刊》其構思規劃和實踐。
張錦忠﹝1956~﹞,馬來西亞彭亨州人,為馬華文學在台灣作為一學術論述,此稿件為即將付印前,作者修正稿。
手稿資料,張錦忠捐贈。
黃錦樹﹝1967~﹞,馬來西亞柔佛州人。此作品呈現馬華文學在台灣論述漸漸形成,經由台灣的人文學術資源,解釋馬華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,和中國及台灣文學等場域的關聯。
手稿,黃錦樹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