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風海雨,通過文學照映時代下人們的心靈,寫景詠物,深味其中,別具寓意。明鄭以降的來台者透過自己熟悉的語文類,寫台灣的壯麗山河、特殊景致、水果物產之際,也折射出兩種心情:一則以外來者的眼光,驚嘆眼前奇景,表露異國情調之思,台灣是帝國想望的南方;一則懷抱客居的心情,眼前山海觸發思鄉之情,藉景抒發離家之鬱,台灣化身為撫慰遊子的新故鄉。
亞熱帶的氣候,大陸與海洋的交界,孕育了台灣獨特的地景與生態,在外來移民眼中,充滿異國情調。清領時期的文人以八景聯作,吟詠采風;日治時期的日人以鳳梨、芭蕉葉等南國物種,編入帝國寶庫。在這些驚奇的眼光中,深藏了各樣語彙與修辭,「台灣」成為可供探索、收藏的對象,也被觀看、被代言。
不同時代的作家離開原鄉來到台灣,他們寄寓山海地景,書寫各自的鄉愁與時代。在20世紀中葉以降,思鄉情切的書寫不絕,流露家國之變,無法歸鄉之憾;詠物懷鄉,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,當中銘刻的鄉愁,從不因時過境遷而淡色,而最終則歸於腳下的新故鄉。
梁啟超(1873~1929),字卓如,廣東新會人。曾協助康有為著書立說,參與戊戌政變,後逃亡日本。大正元年﹝1911﹞,自日本橫濱港啟程,前往台灣,各地遊歷,將一路上的觀感情思,寫成《海桑吟》一卷,惜無定本流傳。
手稿影本,黃得時捐贈。
西川滿(1908~1999),日本若松市人,明治43年﹝1910﹞隨父西川純來台,定居、求學,參與台灣文壇創作及社團活動。1934年創設「媽祖書房」,發行《媽祖》雜誌,每期封面皆有日人立石鐵臣、官田彌太郎的版畫作品,發行至1938年停刊。
台北:媽祖書房,1937年。期刊,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。
商禽(1930~2010),原名羅顯衍,四川珙縣人。1950年隨軍到台,開始發表新詩,並加入《創世紀》詩社,參與了現代詩主義流派的實驗與定位。〈峨眉山的函數〉為馬悅然《另一種鄉愁》的序文,瑞典漢學家馬閱悅然因欣賞商禽之詩,故譯為英文及瑞典文出版,使商禽之詩得以為外國文壇所識。
手稿,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。
朱西甯﹝1927~1998﹞,山東臨朐人。1949年來台,最後一部作品《華太平家傳》自晚清時期開始,歷經18年,數十萬字,描述變動的時局下,平常百姓的生活及其內心的想法與爭扎。
1980年代,手稿,朱天文捐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