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於文學的摹寫,地景空間有了故事與歸屬,這是文學魅力所在。無論是山林、河海,或是鄉土、城市,文學作品中的場景,不僅給予讀者如臨現場之感,也詩畫了天地,涵詠作家的心靈內在。
作家藉由不同地景的描繪,書寫人們對空間的記憶、與生活的互動姿態、於現實的期盼,將生命歸屬於這片生養萬物的土地。
作家用筆寫出的「天地」,不僅是其內在世界的圖畫,也是詩情落實的所在。表現出工業化之後,農村面貌和城市景觀的改變;摹寫了離島的地景與聲色,以及東西方相異的人文歷史,既是作家的內在省視蘊含對空間記憶的追溯、對生活的期待與對未來的前瞻。
依傍的河海處有著作家的故鄉與成長的回憶,堪稱文學的血脈。如山城林野,有各族群在現代經濟與傳統農業夾縫中的生活樣貌,相對於大城市的喧囂繁華,西部海濱的窮苦匱乏、東部山地的荒蕪不堪,卻是人們奉獻職志的歸處;漁村有冷冽的海風,有惡劣的天候,但開朗的討海漁人,也有作家人生態度的寄寓;原住民心中的玉山,不僅是膜拜之源,更是其族群神話的原鄉。各族群不同的語言,相異而繁富的意象世界,有作家對其自身文化的深切思考。
吳晟﹝1944~﹞,本名吳勝雄,彰化人。吳晟作品多以詩為主,大部份自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,將詩人對生命體悟的哲理,寄予泥土與大地。其作品分別由音樂人羅大佑、吳志寧等人譜曲發行。
重謄手稿,吳晟提供。
林梵﹝1950~﹞,本名林瑞明,台南人。林梵為歷史學研究者,同時也創作,以詩為主。〈雅美人的蘭嶼〉發表於1984年,當時原住民文學正在蘊釀發展,林梵寫實詩風充滿象徵意味的新詩,為蘭嶼的風情描繪最生動的圖畫。
1980年代手稿,林瑞明提供。
楊牧(1940—),本名王靖獻,花蓮人。〈池南老溪〉收錄於《介殼蟲》一書。在這首詩中楊牧試圖將詩營造成如音樂般的藝術,在池南荖溪畔層出不窮的生靈,演繹出一首奏鳴曲,在接連閃現的自然生物輕聲撞擊所發出的聲響,讓讀者進入讀詩與聆賞音樂的境界。
1980年代手稿,楊牧提供。
王昶雄﹝1916~2000﹞,本名王榮生,台北人。〈淡水河的漣漪〉是王昶雄於1939年首度投稿「台灣新民報」的作品,戰後被譯為中文於「台灣新聞報」連載,此作對在地風情多有描述,也是日常生活所見之感。
手稿,王昶雄家屬捐贈。
廖鴻基﹝1957~﹞,花蓮。廖鴻基長期投入海洋生態保育工作,〈黑與白〉廖鴻基參與保育花蓮海域黥類生態計畫過程中預見虎鯨的經過,而黑與白即是虎鯨腹背的顏色,意指其爽直不做作的性格。
手稿,廖鴻基提供。
郭水潭(1907~1995),台南佳里人,日治時期鹽分地帶作家。日文新詩〈〈海は広いよ—嫁意で行く妹に〉,譯為〈廣闊的海〉,深刻的描述送妹妹出嫁的心情,並兼述鹽分海景,蒼白亦感傷。
1930年代。手稿,郭昇平捐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