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娑之洋,美麗之島,隨著不同移民來台,產生的神話傳說、文學創作,台灣的形貌逐漸清晰鮮明,展現混雜交融的文化意義,型塑豐富的文學內涵。
原住民文化與大自然節奏合拍的精神,是「原味」經典。從各族群的口傳神話,到海權時代以降,外來者對原住民的描寫,都彰顯富饒的山林風物早已存在的自然價值,如西班牙、荷蘭為求貿易利益,先後在基隆建城聖薩爾瓦多、在台南安平建熱蘭遮城;另與平埔族往來交換鹿皮、礦產等、商業與文化活動,在明鄭、清領、日治時期的作家,即是以文明開化之眼,描寫原住民族生活風俗,以及與天地共營共生的生命故事。
天造美麗台灣,地衍族群代代。從原住民族的口傳神話,豐富的想像述說天地人類起源,或天神創造、降生,或自然之界蘊育化生,這些尊崇大自然的神話故事,孕育族人的集體記憶,也是部落族人對自我認同的投射。無論是原住民的神話傳述,或是漢人的詩文想像,祖先皆從海洋彼端而來,鯨魚是引領他們航向台灣的重要使者。
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生活情景,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來者,對台灣共有的原初印象。他們或經由獵取奇風異俗,或透過宣揚教化,以第三人稱書寫對原住民的印象,有的融入與原住民接觸的真實經驗;有的援用舊有文獻對原住民的描繪;有的以想像之筆,用詩文描寫原住民的生活風俗。在歌詠純真的光譜上,族人的出草、紋面、牽手吟唱、彈奏口簧琴、狩獵等,都是作家筆下常見的族群風貌。
佐山融吉、大西吉壽,日本人類學家,1910年代來台,觀察記錄台灣原住民的神話傳說故事,例如泰雅族「糞生人」的神話故事。
台北:榮町杉田重藏書店,1923年。圖書,黃得時捐贈。
柯培元(?~?),字復子,山東歷城人。道光15年(1835)調署噶瑪蘭廳通判,僅一月即離台,後纂成《噶瑪蘭志略》,記事頗為詳瞻。柯氏對原住民處境頗為關注,本詩即在陳述熟番受到欺壓卻投訴無門的苦境。
台北:台灣銀行,1961年。圖書,許丙丁捐贈。
田村剛(1890~1979),日本倉敷市人,林園學者,昭和3年(1928)來台,參與太魯閣國立公園候補地考察,將其所見所經之地,繪測撰寫成《臺灣の風景》一書,由日本東京雄山閣出版。
圖書,黃得時捐贈。 |
綠斧固‧悟登(1932~),漢名黃貴潮,台東縣阿美族。口簧琴各族多有之。在社會功能上,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演奏,無論是在信號傳達、娛樂、求偶、慶典婚宴、舞蹈等皆有其意義與價值。
「口簧琴」,綠斧固‧悟登製。